- · 《情感读本》投稿方式[06/29]
- · 《情感读本》收稿方向[06/29]
- · 《情感读本》栏目设置[06/29]
- · 《情感读本》刊物宗旨[06/29]
- · 《情感读本》征稿要求[06/29]
在“美”中体验生命的情感(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我们教育青少年欣赏美,不应该仅局限于视觉上漂亮的审美感受,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审美素养,包括文化上的、艺术
“我们教育青少年欣赏美,不应该仅局限于视觉上漂亮的审美感受,更应该重视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一定的审美素养,包括文化上的、艺术上的素养积累。”刘亚刚解释道,“就像欣赏一幅写意画,除了欣赏它作为画作的美感,还需要对美学中的虚实、意境,以及传统文化中某个意象所代表的品质有所认识,否则很难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真正欣赏到作品的美。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赋予它们的美感,不具备一定的审美素养,就无法获得深切的审美感受,只能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刘亚刚介绍,除了启发青少年认识各类艺术作品中的深层美感,美育还会引导他们思考传统风俗文化美在哪些方面:“像《中国人的新年第一天》这样一课就很有意思,我们在书中图文并茂地向学生讲述了古代的中国人是如何度过元日这一天的。”人们点灯守岁,祈求来年的康健殷实,南宋诗人陆游在这一天也颇有兴致地写起了辟邪的桃符;史学家赵翼童心未泯,在寒夜中披衣爬起等待新年第一声雄鸡报晓;而白居易则和所有走亲访友的人们一样,起了个大早去拜访老朋友刘禹锡——通过这样生动的介绍,孩子们更能领悟元日这一节日所包含的辟邪祈福的象征意蕴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情趣美感。
学会在情感中体验美
教育家蔡元培曾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蔡元培希望通过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格健全、品行高尚的人。一个人的人格如果完善了,有了对美的追求,自然会追求各种各样美好的事物,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人民美术出版社在编写《美育》读本时更注重让青少年理解人的情感。周伟说:“美育不等同于艺术教育,并非以教授技能为主。新时代的美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应当采用感悟的而非知识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式的而非单一学科独立式的教学模式,向学生传达正确的审美观和人生观,让他们领悟美为何物、理解人生的道理和成长的要义。”
“孩子们常能理解欢愉快乐之美,却并不认为孤独、怅然是美好的,而我们的美育要做的是让他们也能坦然欣赏并享受人生中的孤独,而不至于因此减少对生命的热爱。”周伟道。在该系列美育读本中,有许多积极进行情感教育的篇目,其中一课便讲到了《平凡的世界》主人公孙少平在人生中所经历的物质孤独、人际孤独与爱的孤独,薛倩琳说:“我们希望借此告诉青少年,在人生中孤独是一种太平常的状态了,每个人都会一次次陷入孤独无助中,但孤独之后便是新的成长。孤独是一种沉静的美,是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享受温情的人很多,但能享受孤独的人却很少。也许与朋友交往会拾到岸边美丽的贝壳,而享受孤独则会使人获得大海深处的宝藏。”
同时,人民美术出版社也注意到新时代的中华美育与中国的历史、道德观念、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应当用家国情怀之美培育青少年。编写人员的一致协商,将该系列美育读本每一册的最后几课设计为家国情怀教育专题。根据不同学段青少年的情意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了不同的题材选取,有充满温情、重视行孝感恩的《父亲》《胖嫂回娘家》,有描绘岳飞收复失地、北上抗金过程的连环画,有舍小家为大家的赵一曼在就义前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封信,有红军舍生忘死、无畏牺牲飞夺泸定桥的故事。“青少年在得到这样美的行为、美的思想的滋养后,他们的审美观会向崇高的方向趋近,对自我产生追求,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美的人'。这不同于常规的道德教育,靠的不是说理,而是情感上、审美上的熏陶。”周伟道。
《光明日报》( 2021年09月02日?09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2/0422/1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