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方人杰《楚辞读本》的评点体系(2)

来源:情感读本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怨而不怒”作为创作风格,要求文学作品创造出含蓄蕴藉之美,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思无邪”等中和精神的继承。众所周知,在两汉

“怨而不怒”作为创作风格,要求文学作品创造出含蓄蕴藉之美,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思无邪”等中和精神的继承。众所周知,在两汉时期围绕屈原作品就有场大的争论。肯定者如刘安、司马迁、王逸等,否定者有班固、扬雄等,评论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怨而不怒”上。

司马迁认为屈作是含蓄蕴藉的,抒发感情是正当的,而班固和扬雄指责屈原的理由之一便是:作品抒发的情感太直接,太显露,就是屈原没有做到“怨而不怒”,没有含蓄蕴藉,与儒家的诗教观不合。后世阐释《楚辞》者也都避不开这个话题。总体来说,方人杰《楚辞读本》在这方面的评点上还是中肯的。

对《九歌》主题的阐发

《九歌》在屈赋中别具一格,其中,寄兴说是《九歌》主题研究中最为古老的说法,也是流传最为久远的观点。

东汉王逸首肇其端,他在《楚辞章句》题解《九歌》时指出:“《九歌》者,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在此,王逸交待了《九歌》的写作背景和时间及写作目的,强调其“,托之以讽谏”,拉开了寄兴说的大幕。

其后,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楚辞辩证》、明汪媛《楚辞集解》及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均在此基础上对寄兴说予以继承与发展。方人杰《楚辞读本》在解读《九歌》时,亦是标举寄兴说,在篇末总评《九歌》时便征引了王逸、洪兴祖的观点,并写道:方氏在此对《九歌》的成书背景予以概括,认为楚国沉湘之间风俗好祭祀,但祭祀内容辞令上浅陋。

屈原流放于此,对这些歌辞进行改造,使之有深远的审美意味,便形成了今人看到的《九歌》。《九歌》也影响了后代文学的创造,王维、韩愈都以此为师,加以模仿。在此,方氏对《九歌》达到的高妙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认为其文可学,其神难求。

在对具体篇章的评点中,方氏也是以寄兴说为纲,并对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由此可见,方人杰在具体的篇章评点中也是以寄兴之法附之。《东皇太一》篇以礼事神来寄托臣子对君主的竭力尽忠;《云中君》中以神不可留而人恒思念之来寄托臣子对君主的敬慕之深;《湘君》寄托对君主的忠诚与爱戴;《河伯》中显示出君恩之薄;《山鬼》中鬼为贱,喻己,人为尊,喻君,鬼慕人即是臣子思君之切。在方氏看来,整部《九歌》实是屈原寄寓忠君爱国之思的载体。

结语

方人杰以寄兴说对《九歌》进行解读,是对王逸等人的继承,当然也有一定的时代内涵在其中。明清之际,解骚者多以为《九歌》寄寓屈原对君主的思慕之情,实是以此解骚来寄托对逝去王朝的依恋之情。

而寄兴说在以后的发展中也日趋完善。近代至现代,学者们对《九歌》寄兴内容方面的分析遂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马茂元强调其思想情绪对主题的渗透。而曲宗瑜认为,《九歌》中的香花芳草烘托了诗人的德行、理想和情怀,是对屈原美政理想的寄托,可供参考理想和追求。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情感读本》 网址: http://www.qgdbzzs.cn/zonghexinwen/2022/0111/1901.html



上一篇:适合小学生进阶精读,人教版《语文素养读本》
下一篇:男人要是动了真感情,才会问你这些问题,不爱

情感读本投稿 | 情感读本编辑部| 情感读本版面费 | 情感读本论文发表 | 情感读本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情感读本》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